
共度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习俗。作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其核心是祛病防疫,永葆健康。2019年6月7日,人民网《端午节,感知习近平金句里寄意深远的家国情怀》一文中提到“千百年来,端午节与端午文化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端午二字也已成为传承、弘扬、激发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的载体,是有着符号意义的‘根’”。
2020年6月24日,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系举办“品味五月五,端午共防疫”活动,特邀全校师生体验民俗、祛病防疫。

党委张书记、贺校长一行与同学们共度端午
【共饮“午”时水】

午时水,即是在端午日午时于井里打上来的水,端午节“打午时水”是盛行于南方沿海一带的传统习俗。古人认为端午这天的午时阳气最盛,端午日午时驱邪最佳,具有辟邪、净身、除障的效果。有谚语道:“午时洗目,明到若乌鹙”,又说“午时水饮一嘴,较好补药吃三年”。
【一“扇”清凉】


蒲葵扇俗称蒲扇,由蒲葵的叶、柄制成,是中国应用最为普及的扇子,亦称“葵扇”。师生从长廊中取下中式古典空白蒲扇,手工绘制夏日创意图案后,炎夏可用来扇风,得一份清凉。
【风散“花”兮】

端午节时有以雄黄涂抹额头的习俗,可驱避毒虫。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除在额头、鼻耳涂抹外,亦可涂抹他处,可祛病延年。到了现代,在额间绘制、粘贴花钿,亦有此意。
【“香”缝于夏】


端午习俗中,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用。香囊内通常填充一些具有芳香开窍的中草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做成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有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能。
【“绳”系安康】
五彩绳,又称五彩丝、五色丝等,是端午节吉祥物兼饰物,兼有祈福纳吉的美好寓意。古人认为在端午节后的第一个雨天,把五彩线剪下来扔在雨中飘走,会带来一年的好运。传到后世,五色丝编织成许多种漂亮饰物,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祈“愿”纳吉】


由于这一场突来的疫情,全国各省各市被按下了暂停键。2020年4月8日,武汉重新启动,带着春暖缓缓而来。抗疫期间,端午节悄然而至,作为中国最古老、最有底蕴的传统节日之一,在这个特别的端午节,师生们将战胜疫情的精神、爱国情怀融入其中,祝福祖国山河无恙。
中国人民之所以能够万众一心、共克时艰,就在于关键时刻秉承了传统文化中的忧患意识,视疫情为共同的敌人,经历了一次意义非凡的精神洗礼。今年的我们能平安顺利地返校学习正是因为有着这群在疫情中负重逆行、坚守底线的老师们,我们应当好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复学机会,不负时代、国家、老师、家人对我们的期望。传承文化精髓,弘扬爱国精神,以炎黄子孙之名承担起光荣的使命和神圣的职责。
